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宝贝,都被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捧在手心里长大。
当然,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的经济压力比较大,他们在上班后都会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来照顾。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宝宝和谁待的时间越长感情就会越深厚,尤其是晚上跟着谁睡,就有可能和谁更亲。而年龄越小的孩子,这样的现象越明显。
1
前几天,芽芽妈的高中同学婷婷打电话倾诉,说是晚上被2岁的女儿从床上赶了下来。
芽芽妈听到她说这话的时候,感觉充满了忧伤。
婷婷老公前段时间去外地出差两个月,一个人照顾不上孩子,心疼她的妈妈就把2岁半的女儿接回娘家照顾了。
最近她不太忙了,就去妈妈家看孩子。到了晚上,孩子睡下后,婷婷就上床陪着孩子睡。谁成想,还没等婷婷躺下,女儿已经坐起来了,对着她说:“这是姥姥的床,你出去,我要和姥姥一起睡。”
婷婷很是受伤,却只能自我安慰,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跟自己就亲了。
相信有很多人都与婷婷有同样的想法。但其实,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在孩子最初的几年,谁养的就跟谁亲,对谁的心理依赖更大。
2
孩子和谁睡就和谁亲,是有科学依据的。
19世纪,精神分析学家勒内·施皮茨曾拍过一部简短的黑白影片,主要内容就是跟踪拍摄一群无法被妈妈长期照顾的婴儿。
一些婴儿的妈妈在生下他们的头三个月亲自照顾,然后把孩子交给育婴园的护士。
在妈妈刚离开的前几天,大多数孩子还能愉快的玩耍或微笑,大概一周后,他们发生了变化:不是反应迟钝、面无表情,就是脸上写满恐惧。
施皮茨认为,育婴园的护士们工作繁忙,每个人平均要照顾7个小婴儿。
并且她们大多是因为工作而履行照顾义务,并不能给孩子孩子足够的爱和陪伴,所以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还有一些婴儿,交给家里其他养育者照顾,比如爷爷奶奶,他们给孩子充足的爱和关注。
慢慢,孩子会把对妈妈的依恋关系转移到这些养育者身上。
3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这样一个过程:
亲子关系→1对1玩伴关系→群体玩伴关系
●0-1岁,亲子关系
1岁前,被视为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如果养育者能与婴儿在体肤接触、情感展示、行为表现和语言刺激上,有充分的互动,那么宝宝的情感依恋对象便转移到了养育者身上。
●1-3岁,1对1玩伴关系
有些妈妈在孩子1岁前,虽然也跟孩子住一起,但因为上班忙、下班后也未能跟孩子有良好互动,孩子们感受不到妈妈的关注,也会转移依恋对象。
●3岁后,群体玩伴关系
到孩子3岁后,他们常常发展为对群体的玩伴关系有需求,对于妈妈或养育者虽然有依赖,但也能开始接受在幼儿园或非熟悉的寝室睡觉,跟小朋友们也玩得较好。
因此,孩子从小跟谁睡,长大就跟谁亲,这种说法成立。
4
3岁前不陪孩子睡,想再陪孩子很难。
陪孩子睡觉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如果错过几年的时光,你就要为此付出很大的辛苦才能挽回,能挽回的已经是比较幸运的,如果时间再拖的久一些,将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后果。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形成的第一个关系(通常是母亲)非常重要。
首先,这个依恋关系显示了保护、爱和安全,影响到儿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
其次,依恋关系通常是一个持久的联系,在童年期一直起作用,青春期也是孩子安慰的源泉。
最后,依恋关系是所有亲密关系的原型,包括成年形成的关系。
虽然说依恋关系的建立没有2-3岁这个关键阶段,推迟几年也可以形成,但是越晚建立依恋关系的孩子,越容易出现一些问题。
依恋关系的发展是有阶段的:
0-2个月是前依恋,
2-7个月是形成中的依恋,
7-24个月是明确的依恋,
24个月以后是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
所以,还是比较建议孩子在3岁前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5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说:“错过孩子建立依恋对象期,如果推迟到2岁半以后,再好的母亲抚养都没有用了。"
所以妈妈们,即便现在有些辛苦,但也请不要放弃。
“爸爸”和“妈妈”,是世界上最有爱的称呼,也是最应该承担责任的称谓。
当孩子深情呼唤你时,至少把入睡时光留给孩子。
对孩子来说,兴奋或疲惫的一天结束,在睡前带着父母深沉的爱意进入梦乡,月光下,妈妈温暖的怀抱,会是孩子一生甜蜜的记忆。
对此,爸爸妈妈还要注意这些问题:
1.时机不到,不要强求和孩子分床睡
尤其是3岁以前,宝宝的各方面发育并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如果强制分开睡觉,宝宝的安全感会受到极大的打压,弄不好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老人的帮助并不是抚养,别再推卸责任
因为身体状况或工作情况,请老人来带娃是很普遍也很正常的现象,但其中的度爸爸妈妈一定要把握好。
3.不要动不动就以父母的离开来威胁孩子
如果总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爸爸就走了”或者“如果再犯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类的话,孩子就会感到慌张,进而渐渐失去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
今日话题:你们家孩子喜欢和谁一起睡呢?
参考文献[1]张英琴,周念丽,张翔升.0~1岁儿童母亲育儿焦虑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09):635-637.
[2]李汉斌.亲子关系的本质与建立[J].湘潮(下半月),2010(12):53-54.
[3]范晶.论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09):164-165.
[4]李茂粉.2-5岁儿童与母亲情感回馈的测评与模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