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21年秋天,英国伦敦。
24岁的徐志摩对不到17岁的林徽因一见钟情。
之后,他回到家告诉21岁的妻子张幼仪:“离婚吧”。
张幼仪说:“可我怀孕了,2个月。
” 徐志摩不耐烦道:“那就打掉。
” “可打掉很危险的,听说有人因为打胎而死。
” “那听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难道大家都不坐火车了吗?” 彼时,为了劝妻子同意离婚,他还在信中写道: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
世事变化莫测。
多年后,徐志摩又爱上了小他6岁的陆小曼。
一个有夫之妇。
为劝陆小曼丈夫答应离婚,他再次传达自己关于婚姻的信仰: 无爱的婚姻,是有违道德的,不值得维系。
徐志摩只活了34年。
在这短短人生中,他一直致力于寻找绝对纯粹的爱情。
不能含有任何杂质。
为此,他不惜抛妻弃子,背叛家庭,与世俗道德为敌。
用尽毕生力气。
那么,真的如愿了么? 这起绚烂的悲剧,值得我们所有人沉思。
二、 1913年,徐志摩16岁,在杭州府中学就读。
徐家很有钱。
世代经商,颇有社会名望。
据说在当时,还是浙江海宁首富。
一天,北京参议院秘书长张嘉璈到徐家作客。
见徐志摩长得清秀,也颇有才华,便问: “家中妹妹张幼仪还未出嫁,和你家大少爷定下一门婚事如何?” 徐家大喜,当即同意。
因为在封建社会,子女婚姻都是父母安排。
再加上张幼仪又出身权贵,外界评价极好,没有拒绝的理由。
之后,徐家递给徐志摩一张黑白照片。
“我已帮你定下亲事,你们择日成婚。
” 但徐志摩接过照片,看了看,然后冒出五个字: 乡下土包子。
这五个字,成为张幼仪悲剧的开端。
2年后,奉父母之命,徐志摩和张幼仪举办婚礼。
白天,锣鼓喧天。
晚上,夜静了。
15岁的张幼仪,头顶红盖头,端坐于洞房之中。
她满怀忐忑与喜悦。
等,一直等。
但直到黎明破晓,都未见有人进门。
第二天,徐志摩被父母给揪了过来。
新婚之日,他居然跑到亲戚家过夜。
至于原因,无非是表达对这桩婚事的不满。
徐志摩受的是新式教育。
他对包办婚姻有着本能的排斥。
再加上,张幼仪性情乖巧,行为拘谨。
这跟他追求的“浪漫”、“自由”,有着许多无法融合的元素。
所以,虽是夫妻,徐志摩却从未正眼看过张幼仪一眼。
他和仆人都能有说有笑。
但只要张幼仪走过来,徐志摩脸就拉了下来。
面露嫌弃。
没多久,张幼仪怀孕,并生下一子。
但这仍没有改变徐志摩的冰冷态度。
平时只要有空,徐志摩就往外面跑。
能不回家绝不回家。
结婚4年,两人住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
那么,真的是张幼仪太过于不堪么? 恰恰相反。
提起张幼仪,几乎所有人都啧啧称叹:贤良淑德,大家风范。
连好友梁实秋也表态:“她是极有风度的一位少妇。
”
可惜,徐志摩觉得讨厌。
三、 1916年,徐志摩北上求学。
不久,又获得海外留学的资格。
他开心得不行。
一方面是满足自己对西式文化的追求。
另一方面,终于可以远离妻子,获得自由。
徐志摩先去了美国求学。
后为追随罗素,又奔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
那些年,徐志摩过得潇洒。
游康桥。
看罗马建筑。
和才子高谈阔论。
而年仅20岁的张幼仪,则恪守妇道,在家养娃。
孝敬公婆。
以及,盼君归来。
4年后的某一天,张幼仪收到一封信。
大意是:独自在海外留学,很是孤单,希望妻子前来一起陪伴。
张幼仪随即踏上轮渡,只身启程。
轮渡靠岸前一刻,张幼仪仿佛又回到那个新婚之夜。
心脏一阵“嘭嘭嘭”乱跳。
她在想:时隔多年,丈夫会不会变了?变得不再冷漠和决绝? 但随后,一盆冷水泼了下来。
“他穿着瘦长的黑色大衣,脖子围了一条白色的丝巾。
在茫茫人海中,我一眼就认识是他。
因为,他冷漠的态度,我一眼就能看出来。
” 多年后,张幼仪在回忆录里写道。
那时,两人一起同居于英国索斯顿小镇。
离剑桥大学很近。
夫妻生活,相敬如“冰”。
下课回家,徐志摩几乎不会多说一句话。
就一个人坐在那儿看书。
而每当张幼仪想跟他说些什么,徐志摩就会讽刺: 你懂什么?你能知道什么?!
在国内,张幼仪是豪门太太,有仆人伺候。
到徐志摩身边,她却变成仆人。
要做饭还是要洗衣服,随叫随到。
有段时间,她隐约感觉到,丈夫可能有了外遇。
但出于对丈夫的敬畏,却也不敢问。
直到1921年的一天,徐志摩带一位女同学回家吃饭。
两人在那儿聊得热火朝天。
张幼仪则坐在一边,对着这位陌生的女人,满脸醋意。
因为她误以为,所谓的“女同学”,就是徐志摩移情别恋的对象。
吃完晚饭,夜色降临,徐志摩送同学离开。
他问妻子:“你感觉她怎么样?” 张幼仪低着头,小声道:“小脚配西服,不怎么搭配。
”
听到这话,徐志摩勃然大怒。
将妻子痛骂一顿。
一时间,张幼仪眼泪哗哗流了下来。
她第一次跑出家门。
然后,走在异国的街头,泣不成声。
可这是异国,她能去哪儿呢? 过去的传统教育告诉她,身为女人,怎么可以违背丈夫的意愿? 她还是回了家。
第二天,徐志摩提出离婚。
而当她表示已有身孕时,徐志摩直接撂下一句话:打掉!
但张幼仪不忍堕胎,也拒绝离婚。
徐志摩一气之下,跑了。
去伦敦找林徽因。
徐志摩是移情别恋了,但不是那位女同学,而是林徽因。
在剑桥大学读书期间,他常去一位朋友家做客。
那天下午,见到朋友的女儿林徽因,惊为天人。
秀气端庄。
有灵气。
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徐志摩暗想:这才是自己真正想找的女人!
那时,林徽因仅16岁。
还在上中学。
情窦初开的年纪,怎么抵抗大才子徐志摩的追求? 一来二去,林徽因便也生出朦胧的情感。
需要提一下,徐志摩走后,张幼仪曾写信给哥哥求助。
最终,她离开英国,去德国柏林产子。
徐志摩大松一口气。
如此一来,就能全心全意追求林徽因。
但造化弄人。
还来不及和林徽因正式确定恋爱关系,林父却横插一脚。
坚决拒绝女儿和徐志摩来往。
在明面上,他没有棒打鸳鸯。
但私下,他却带着女儿偷偷回国了。
只留徐志摩一人在英国求学。
五、 次年,张幼仪在德国柏林分娩。
生下徐志摩第二个孩子。
也就在结束分娩的第一周,徐志摩的离婚信,来了。
“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偿还自由......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
” 那时,她刚生完孩子,暂不想做决定。
但徐志摩的“催离信”,一封又一封。
“请立刻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
百般无奈之下,张幼仪选择放手。
7年婚姻,宣告结束。
痴情者落泪。
负心者欢喜。
恢复单身后,徐志摩第一件事就订回国的船票。
然后,对林徽因展开猛烈攻势。
但林徽因已移情别恋了。
她成了徐志摩老师、著名的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女友。
准确地说,两人之前早就有婚约。
再加上梁思成也是一大才子。
虽说不如徐志摩那么浪漫,但为人实在,做事靠谱。
要结婚,也是上乘之选。
之后,出现戏剧性的一幕。
1923年,北京。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图书馆约会。
徐志摩假借“讨论学术”之名,也跑来参与。
目的何在,梁思成自然清楚。
他想横刀夺爱。
这样的“三人会”,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气氛极为尴尬。
直到某一天,梁思成实在忍无可忍。
在图书馆的大门外,写下几个大字: 情人约会,不想被打扰。
悻悻然离去。
六、 被挚爱抛弃,自然伤心。
但这种伤心,却也没持续太久。
几个月后,在一次聚会上,徐志摩认识了陆小曼。
一个彻底颠覆徐志摩命运的女人。
陆小曼是有夫之妇。
其丈夫名为王庚,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
在英国留学时,王庚和徐志摩还是好朋友,铁哥们。
回国后,王庚在军队担任要职。
为人恪尽职守,没什么兴趣爱好。
满脑子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典型的工作狂。
这跟陆小曼的秉性截然不同。
陆小曼是上流名媛。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常活跃于各大社交场合。
出了名的“交际花”。
平时最感兴趣的,就是一个字:玩。
最好还玩得高级,有情趣,有诗意,有品位。
军人出身的王庚,没法满足这些。
但徐志摩,能。
那几个月,徐志摩经常跑到王庚家,邀请夫妇二人游玩。
起先王庚还能勉强应付。
到后来,实在放不下工作,就干脆跟妻子说: 我真是有公务在身。
这样,以后都让徐志摩陪你玩,你看如何?
这正中两人下怀。
陆小曼爽快答应。
巧的是,之后没多久,王庚又被调去哈尔滨当警厅厅长。
夫妻二人要两地分居。
这更是给两人的感情,创造了绝佳机会。
在书房中,两人吟诗作赋,可能还干点别的。
好不惬意。
他们丝毫不顾忌世俗舆论。
常一起出入娱乐场所。
甚至,私定终身。
为世人所不齿。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恋情,亦然。
一天,远在哈尔滨的王庚听到消息:陆小曼和徐志摩有奸情。
王庚当即大怒。
掏出手枪,往桌上一摔,扬言要回去崩了徐志摩!
那时,王庚已是五省联军司令部参谋长,身居要职。
杀徐志摩,简直易如反掌。
徐志摩吓得仓皇而逃。
连忙到欧洲躲风头。
七、 徐志摩固然风流。
但却又不能否认,为了心中所爱,他真的可以不惜一切。
1926年,徐志摩又回来了。
他托友人刘海粟组了一个饭局。
参与的有:诗人徐志摩。
画家刘海粟。
军人王庚、陆小曼夫妇。
在宴席上,友人刘海粟对王庚进行劝说。
“男女结合的基础是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他写了一封信给陆小曼: 如果徐志摩能给你幸福,我同意离婚。
不久,徐志摩抱得美人归。
就徐志摩的“爱情信仰”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伟大的胜利。
但对于其生活而言,却是急转直下的开始。
婚后,陆小曼太能挥霍了: 用墨,那要用北京最昂贵的墨。
用手帕,那是非欧洲进口的手帕不用。
出门不走路,基本都坐轿。
就算是坐轿,还要求必须要坐六个人抬的轿。
陆小曼还是戏院、赌场的常客,还养戏子。
以其性情,消费金额可想而知。
那时,一个普通百姓的每年收入,是4块大洋。
但陆小曼每月开销,高达500块大洋,相当于100多号人的一整年收入。
徐志摩那点积蓄,没多久就被陆小曼挥霍一空。
不得已,为了养家,只能出去谋生。
他开始四处接活。
在多个学校授课。
整天忙得团团转。
而这时,陆小曼又不开心了。
"为什么不陪我出去玩?”“为什么要限制我的开销?”
婚姻的裂缝,越撕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徐家坚决反对这门婚事。
为和陆小曼结婚,徐志摩差不多都和家人闹掰了。
所以婚后的徐志摩,没有接到父母的救济。
生活用度都艰难。
最穷时,他一整个夏天只有一件衬衫穿。
其余的钱,都被妻子拿去花销。
到后来,陆小曼还开始吸鸦片。
鸦片就是毒品。
一旦沾上,你纵然是再多少钱,怕也填不满这个无底洞。
徐志摩,真的累了。
有一天,他从北京教书回来。
拖着疲乏的身体,走进房门,却发现妻子又躺在那吞云吐雾。
徐志摩走上前,劝了几句。
但还不及他多说,陆小曼就大发脾气。
拎起抽鸦片的枪杆,往徐志摩脸上砸去。
“砰。
” 徐志摩眼镜被砸中。
掉在地上,碎了。
一切都碎了。
他弯腰捡起眼镜,然后,提起行李,失望离去。
那天,徐志摩想起了林徽因。
因为数日后,林徽因在北京有一场演讲。
他思来想去,决定赴席。
八、 1931年11月19日下午,徐志摩登上一架飞往北京的飞机。
而这辆飞机,也成了他最后的归宿—— 由于遇见大雾,飞机撞上济南的大山。
机上人员,无一幸免。
这一年,徐志摩34岁。
有时我不禁想,在生命最后时光里,徐志摩可曾有过一丝后悔? 还是依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为“爱”不顾一切,不惜一切? 徐志摩离世后,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被公诸于众: 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
过去的日子只当是一堆灰,烧透的灰,字迹都不见一个。
他终究也是有过后悔,有过仿徨的。
而“仿徨”的因,在我个人看来,正是缺乏克制。
因为不克制,所以无责任感,徐志摩可以置张幼仪感受于不顾。
因为不克制,他对陆小曼宠溺备至,有求必应,从无边界和底线可言。
也因如此,陆小曼始终是陆小曼。
铺张浪费。
花钱纵欲。
不为家庭未来思考,也从不体恤丈夫赚钱劳累。
这样的婚姻,怎么可能不成灰烬? 前人之鉴,后人之师。
徐志摩的短暂一生,教给我们的,不应该是对纯爱的无限追求,而是成为一个有理性的大人。
去担责。
去成为一个大人。
去相信:婚姻的悲剧,始于冲动,毁于任性,终于不自省。
而关系幸福的本源,就是他们的反面:自律,以及相信自律必将带来更有序的一生。
上一篇:骗子马保国,你该收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