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男孩丁真的突然走红,将他的家乡四川理塘也带入公众视野。理塘文旅公司迅速签约,任命丁真为旅游形象大使。
这个二十岁(藏族年龄)的年轻小伙,因为摄影师拍摄的一段不到十秒的视频登上热搜。没有剧本、没有炒作,丁真纯真的笑容带给网民耳目一新之感,人们赋予他一个新的名称“甜野男孩”。

丁真为理塘拍摄的宣传照图源@时差岛
然而享受到热度的不仅仅有四川,各省纷纷开启“抢人模式”,都想搭上便车,刺激各自旅游经济。不乏城市试图复刻理塘的成功经验,纷纷推出“寻找xx的‘丁真’”等类似活动,一时间网络众声嘈杂。
疫情过后,各地渴望旅游业输血,为本地经济纾难解困,无可厚非,然而这种蜂拥而上不加辨别的“拿来主义”值得反思。

稻城亚丁图源@甘孜文旅
丁真爆红初期还闹出一个小笑话:由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与西藏相似,他一度被误认为来自西藏而非四川。这个小误会恰恰反映出,四川过去在旅游资源开发中“重东轻西”。
曾经四川西部“出圈”仅限于九寨沟、稻城亚丁等少数景点,大多数流量被引向“网红”省会成都。丁真带领家乡理塘突出重围,四川展现在公众面前的,不再仅限于灯红酒绿的繁华都市,还有自然纯粹的草原山林。独树一帜的风格带给国内旅游市场清新之气。四川撕下“火锅、麻将、熊猫”等单一化、片面化标签,充分利用本身的资源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打出专属特色牌,实现突围。
从千人一面到自成一格,是四川此次独占鳌头的关键。

格聂雪山图源@甘孜文旅
丁真霎时间成为现象级人物,随后各省市旅游部门却亦步亦趋,期望“蹭”热度,分一杯羹。然而丁真只有一个,他走红的表象无法复制。短时间内,各地尚且可以抓住余热,略微刺激本地旅游市场。可热度总会过去,“拿来”“xx的丁真”不是长远之道。
与其加入这场抢人混战,各地部门不如思考如何亮出自己的招牌。多方位、有重点,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点面结合,增强吸引力,打造更多类似理塘的特色案例。给资源以血肉,树立一个立体鲜活的地区形象,让大众心中的印象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词汇。
言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在各地借助丁真走红为旅游业造势中,可以看到,许多话语表达是模式化的,大家都在机械挪用热点话题。“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是流行于网络的一句戏谑,却也点出有关“模仿”的话题。塔尔德提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勒庞在广为人知的《乌合之众》一书中,也表述了模仿带来群体性无意识、情绪化的行为。

各官博发布微博宣传图源@人民日报
在这场网络狂欢中,参与者通过模仿行为获得了和群体的一致性,但仅仅如此就足够了吗?各地政府和旅游部门不是普通的民众,他们的参与绝不能止步于对丁真热度的消费。对于理塘而言,当地部门已经展现出了更长远的思考——不过度对其曝光,提高文化素养,培养一个称职的形象大使。然而其他地区呢?在此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
仅靠流量装点的旅游业,终究是一副空壳,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下一番硬功夫。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先行对欠发达地区尤为重要。2013年以来,甘孜州累计完成交通投资超过800亿元,公路通车里程34310公里,在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中排名第一。路通了,游客进得来,名气才出得去。配套公共服务和其他基础设施也得跟上,规范整治服务业环境,最大程度顺畅出行体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出名容易,美名不易。旅游形象的建立和维护,必须依靠长期投入。对于丁真这一个符号人物,借用过后,各省市需要进一步沉淀。只有真正发挥特色,增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事业才能长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