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作假,是对爱心的亵渎和嘲弄。”
“今天剁手一两千很开心”“吃东阿阿胶,250g要¥1200”……不知情的人看到这些帖子,以为又是哪部“凡尔赛文学”炫富作品。但实际上,这些帖子据称来源于一位南京大学贫困生明某。其参加了南大只有贫困生才能申请的能力培训课程,同时还申请有贫困生的德旺奖学金。
网贴称明某在微博上晒出的是较高的消费水平
一边是存疑的“贫困生”身份,一边是“实习3月光买衣服花了4万多”的优越生活。如此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发出质问:明某的贫困生身份是如何认定的?发给她的贫困补助究竟流向哪里?那些真正该被帮助的贫困学生是否因此被挤掉了名额?
从其高中同学的描述看,明某出身当地的小康家庭,父亲是“某县政府公务员”,其一个月生活费1500-2500,用的是一万多的苹果手机。
其实按南京的消费水平,2000元的月生活费并不算很高,苹果手机如今也不是奢侈品。但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跟贫困也沾不上边,当某些真正的贫困生还在为生活费发愁时,明某却以贫困生身份频繁出入西餐厅、日料店,实在很难让人觉得公平公正。
针对此情况,南大官方人员表示正在调查。我们希望校方能给出一个公正的调查结果。如果明某的贫困生身份确系造假,那对身份审议流程中存在的舞弊行为,该负责的人员应该为此承担责任。如果明某的父亲确系当地政府人员,那他在贫困身份证明中是否扮演了某种角色,有关部门也需查清。
但不得不说的是,明某的贫困生身份受到广泛质疑,是因其高调在网上炫富被发现。那么,是否还有和她情况相似,一边申请贫困救济、一边生活阔绰的学生,因没有像明某这般高调而没被公开发现呢?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网友的描述看,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此前浙江大学强奸犯努某某,生活奢靡,但也拿过学校补助。明某被曝光、质疑,也让这一现象被摆上台面讨论:关于贫困生的资格认定,应该进一步得到完善。
贫困生的资格审议,通常有两个步骤,一是学生出具贫困证明,二是班级老师、学校进行评定。贫困证明,一些人通过疏通关系就能拿到,而评定权很多时候掌控在班长、老师、指导员手里。那么,他们对关系好的学生是否能秉持公正,这里要打个问号。
而贫困生名额往往固定,再分摊到每个学院、每个班,那么就可能出现某个班贫困生较多却被名额限制,某个班贫困生很少,但为了不“浪费”名额强行凑出“贫困生”的情况。我们高中班主任就公开在班上说,“有这么多名额不要白不要”,结果导致我们班好几个身着耐克阿迪等名牌的同学拿到了贫困补助。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某次捐赠助学金的企业家来到我校,学校还组织贫困生对其进行感谢,那几个身着名牌的同学被要求穿普通衣服,背好讲稿上台讲述“悲惨贫困经历”,对该爱心企业家痛哭流涕、感激涕零一番。如此作假,是对爱心的亵渎和嘲弄。
然而,这些同学反而对此洋洋得意,觉得自己“有手段”,而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可能因为自尊心等原因不愿申请,甚至觉得自己生活勉强过得去,机会留给“需要的人”。
因此,在贫困生名额发放上,不妨相对浮动化,“凑名额”之风绝不可长。而在贫困证明的开具上,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把关,杜绝因“人情”“关系”违规开具。在学校的资格审议层面,建议成立由学生、老师共同参与的评议小组,限制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同时,评议后不妨设立独立的“事实核查员”,可由爱心企业家指派专人,对相关贫困生进行走访核实。对贫困生评议的申诉,也应该更为公开畅通,连“贫困助学金”都要从中造假动“歪脑子”的人,应该得到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