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高质量的关系,有什么特征呢?
有话聊,有架吵、有默契………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定义。
总的来说,一段好的关系会让关系双方感到舒服和自在。舒服和自在本身包含了很多个性化的匹配,多种不同需求的组合和彼此的调试。
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以不同方式进行连接的过程。
比如出生时,我们与母亲连在一起的脐带被剪断,就成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被扔进了分离状态之中,身体上局限在我们肉体限制的范围之内。
如果是女性,在怀孕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身体的物理空间之内容纳另一个人。但除此之外,我们再无法与另一个人在身体上连接在一起。
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就成了能够克服我们之间距离的唯一方式。
心理上,我们也注定是分离的。没有其他人能曾经像我一样思考或准确感受我的感受。
对联结的需求,贯穿了我们自婴儿时期至成人时期。这些需求体现在所有关系中,并且随着时间和成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对人际联结情感联结的需要有很多种,这些需求是从出生开始起产生,随着认知的发展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不断发展出新的需求,人际关系的质量和深度也不一样,这些需求就是我们建立关系的基本元素。
亲密关系的基本需求
所有的关系均来自于联结的渴望,来自于我们的需求。我们对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的需求都有哪些呢?比如说爱情。
爱情的体验有千万种,我的爱情体验和对爱情的需求和你的可能不一样,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高度个体化的爱情的配方和需要。
它非常独特的混合了我们跟他人联系的各个维度和元素。那它构成的维度不同,性质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把关系的几个基本需求维度跟大家稍微的说一下,大家可以自己看一看,在爱情当中,对你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
1.抱持
抱持是第一个人际间体验,代表安全和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基本的东西将会被提供。
在抱持中,我们体验自己被另外一个人所容纳;强有力的臂膀使我们不会摔落。在一生中,在发展更为成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感到被抱持。
但为了成长,我们也持续需要感到被容纳、被限制和搭建根基。
2.依恋
在早期发展阶段的稍后期,婴儿学会将母亲从周围其他人当中区分出来,并与这个特定的他人建立可能的依恋关系。
这种天生的依恋他人的倾向构建了贯穿一生的-些最基本的过程,包括令人痛苦的对丧失的易感性,这是人类核心的一部分。
当我们依恋的时候,彼此拥抱、彼此靠近。在整个人生中,我们持续建立依恋关系,而这些通常是我们存在的核心。
3.激情
从生命的最开始,基本的生物需求就开始寻求满足。
在婴儿期,对于吮吸的需求形成了主要的快乐来源,再长大一点,幼儿通过控制排泄来获取力比多的快感,再长大一些,儿童开始在父母身上寻求爱和快乐,这是个重要的转换。
在生命历程中,这种寻求快乐的导向将通过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强度来组织体验。通过驱力与他人接触是激情相关的模式:通过性的结合或性的象征性表达来克服分离。
接触的幸福感和在无限的喜悦中结合的可能性是超越距离,实现爱情的有力方式。
4.被理解
被理解也就是被看到,TA懂我。
在四目交投的关系中,我们通过眼神接触的交流来克服距离,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自己,彼此给对方一个位置。
一旦我们能够明白他人并非是我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将他人作为一面镜子来了解自己。婴儿在母亲眼中最先看到的景象构成了婴儿自体感的核心。
这是一个贯穿一生的过程的开始,此后这个过程将进行得更为精细和复杂。
5.共鸣
当一个人走过童年期,并且自体逐步成熟并更多地注意到他人的时候,儿童最终发现将自己与他人结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并能够体验到友情和欣赏。
在共鸣中,我们与一个人并肩站在一起,和谐地移动,产生出作为两人产物的一条纽带,在两人之间的空间中一个自然发生的我们的共鸣时刻。
这是深刻友情和尊重的发源地,友情的建立其实是个比较高级的功能,它在我们的发展到达一定认知成熟期的时候发生。
6.提供抱持
每个人其实自始至终都在学习如何照顾他人,提供自体功能来满足他人的需求,通过照料和关注的行为来搭建彼此之间的桥梁。
在给与行为中,我们拥抱着他人,给予容纳给予抚慰,如摇篮一般。我们开始像从前他人抱持我们一样,去抱持他人。
所有这些元素,都是穿越隔离我们的空间距离,触及彼此心灵的方式,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任何一种爱的关系可能都包含这些维度中的不止一种。
与他人共鸣要求有自体的概念和体验,同时要有能力思考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自身如何定位。
共鸣和提供支持,都与对他人的回应有很大关系,要求走出自我中心而发展进入他人的世界。
比如有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极端焦虑,渴望对方回应,并非仅仅在恋爱关系中,而是在任何在意的关系中都非常渴望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回复自己会很开心,不回复就安慰自己说他是太忙了没看到,不断给对方发信息,期待被回应,但感觉他越来越烦自己,想停止但总是克制不住自己。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表现?
这种渴望被看到的需求是植根于早期对父母的渴望,如果这个部分被满足,我们就会自然地走向下一个阶段。如果没有,我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去寻求满足。
这几种基本情感需求也是情感发展的基本线路,最早出现的需求最强烈,比如对安全感和依恋的需求最强烈,如果在早期环境中无法得到满足,我们会不顾一切地寻找它。
所以每个人在早期经历中缺失的部分都有所不同,所造成的心理情结不同,相应的,我们营造出的关系也不同。
这位当事人似乎特别没有安全感,特别需要他人的回应,从他人的回应中得到确认和安慰,像一个拿着成绩单焦虑地等待着爸爸妈妈回来夸赞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得到的回应却是冷漠的消极的,让她很失望,那个拿着成绩单等待被夸奖的愿望始终没有满足,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能够得到那个夸奖和安慰。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被满足过,我们的努力就是失败的努力,孩子的应对策略是简单的,不停地拿着成绩单往爸爸妈妈跟前凑,一次又一次,直到被呵斥拒绝,仍然不会改变策略。
这种失败的经验让我们带着这种失败的方法去跟另一个人要夸赞的时候,也会带来失败的体验。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早期的关系需求未满足,很难走向下一步,比如早期依恋创伤之后,我们的需求有一部分固着在那里,停止在那里,很难发展下一步的对于激情的需要。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有依恋创伤的人,他们在爱情中更倾向于寻找温柔的体验,更期待对方能包容自己,照顾自己,体贴自己,并且提供安全感,而对于性的吸引力和激情体验,以及对共同的追求没有太大感觉。
抱持如果缺失的话,我们会有一种惴惴不安感;
如果我们缺乏依恋,会让我们感到孤独,感到丧失,如果依恋的过多,也会让我们有一种令人恐惧的被吞噬的感觉;
激情很常见,激情就是我们说的性的激情,如果缺失的话,我们会觉得压抑,情感比较弱。激情的部分,如果过多,它就会变成这种强迫性的爱。
在被看到的这个需求当中,如果我们比较缺乏被看到被理解的经验,就会感到被拒绝,没有价值。
我要说的是,抱持,依恋和被看到,这是所有关系当中最核心的,也是最基础的部分。是更早期的需求,而后面我们说的激情,共鸣,还有提供支持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慢慢发展出来的。
共鸣,跟被理解有点相似,但是双方的互相看见和互相理解,我们是跟另外一个人产生了深刻的情感上或者心灵上的共鸣,如果我们缺乏这种共鸣,我们就会感到孤独,疏远,像两个彼此熟悉的陌生人。
事实上,在一段爱情关系里面,不可能只有一个两个需求元素,更有可能是许多许多元素的组合,而这个元素如何组合并没有公式,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一样,每个人的组合的方式也都不一样,我们跟不同的对象谈感情,根据对方的不同,关系的性质又不一样,这就是爱情的复杂性。
在爱情当中,我们虽然非常想要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全方位的,囊括所有一切需求的爱,但是事实是没有人能够满足我们对爱的全部要求。我们不得不学会将需求组合起来安放他们,建立不同的关系来丰富和支持自己的人生。
在爱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爱,也可以被爱,在任何一个维度上单一或联合,都可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但爱的形式有层次的分别,每一个不同的层次,可能都建立在前一个基础之上。
比如在成长经历中没有充分体验过依恋,依恋的需要没有被充分满足过的人,ta在后期的生活中会首先寻找持久的依恋,当ta长大作为成人,会极少对于激情或者双方共鸣有追求。
对于ta来讲,在一个新的依恋性关系中,跟一个他人结合在一起的感觉,就会遮蔽、掩盖了所有其他形式的关系。
关系中后面的几个维度:与他人的共鸣,性的激情和给与抱持。这些是拥有了充分的依恋,抱持,和归属感体验之后的需要。这个部分就有点像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层次理论,初级需求满足之后才会有更高的需求。
女性的激情体验倾向于浪漫,跟其他维度相联系,它是一种合并的感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被了解,被拥有,然后被呵护和珍惜。
女性的激情体验夹杂着抱持,确认,共鸣等等成分,这种精神上的渴望都交织在一起,但是对于男性来讲,激情体验更重要的是一种简单的,主要的,生理的动机的力量。
心理情结严重影响爱情关系
除了我们的需求之外,在爱情关系中特别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情结,原生家庭情结几乎是在爱情生活中会本能地被激活。
原生家庭情结,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爱情生活。
比如有一个女孩儿,在她三四岁的时候,父母要出去打工,就把她留到了亲戚家,在这个女孩儿的心里,就有一个强烈的害怕被父母抛弃的这么一个经验和情结。
在以后的感情生活中,她总是会很怕被对方抛弃,每次男朋友跟她表达不满的时候,她就会做出非常过激的行为,比如说威胁要跳楼或者威胁自杀。
当她感到男朋友有想分手的意愿,那种被抛弃的创伤,被抛弃的情结就会强烈地被激发出来,这就是在我们原生家庭当中形成的一个害怕被抛弃的情结。只要这个情结在爱情关系中被激活,比如说一旦猜测对方可能不爱她了,就会有非常过激的行为。
在经过了很多次之后,这个女孩也能够回忆出来,当她每次用自杀来挽回情感的时候,都会说同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还不爱我,为什么你要抛弃我?
当她能够回忆到这些部分的时候,就能够意识到这句话,是那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想要跟父母说而没有能够说出来的话,这个话的指向,其实是小女孩儿针对父母说的话。
那是一个小孩子对父母的呼唤,借助当下这种情景表达了出来。
这样一个情结,就会形成爱情关系中一个核心的恐惧,对方会不爱我,对方会随时可能会抛弃我,会导致一系列的在关系当中过多的付出,拼命的焦虑,不断的抓取对方,甚至获取对方不爱她,要抛弃她的证据,反而就把爱情关系搞得非常的紧张,最后不欢而散,那么这就再次印证了情结:你看你就是真的会抛弃我。
情结会把我们打回原形,内心回到无助的、不能有任何行为的一个女孩儿。
那个小女孩儿可能就是非常恐惧,非常无力的面对父母的离开,这个创伤是小女孩儿没有办法承担的。但是作为成年人可能不是这样,你已有了二十三十年的经验和能力。
所以察觉我们在爱情关系当中的情结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当我们可以分开哪些是原生家庭中的情结,我们就有一个容量,让成年人的自己慢慢的开始介入,开始用更成熟的方式去应对。
三四岁时候当我们被抛弃的时候,我们可能真的会活不下去,但20多岁的成人被抛弃的时候,不是这样的,原生家庭情结就在于它会激起一种非理性的,不受控制的行为和一系列的反应。
这些反应是不受我们意识控制的,被潜意识控制着,那么这个时候通过自我觉察将它带到意识层面就会非常重要,相当于唤醒功能。
当某个情结被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成人的功能就瘫痪了,那个创伤的小孩会跳出来掌控一切。
20多岁的成年人的各种策略,灵活使用的各种方式和途径就被封锁了,就像我们被控制了一样,那么觉察就是第一步,解锁我们成年人功能。让那个小女孩儿可以被成年的我们去照顾,去安抚,而不是被它控制。
我们举得这些例子,其实他们的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必须要紧紧地依靠在一起,否则就会出问题,会引发不安焦虑和痛苦。这种强迫性的依赖让关系没有了弹性的空间,反而有很沉重的负担。
在关系的整合过程中,需要我们做什么?
1.觉察力
拥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拥有高质量的人生,根本的办法不是在人际间反复地付诸行动或者向对方表达什么,根本的办法是先来弄清楚我们对于关系的需求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在这个关系中想要什么,然后我能否得到,我怎么可以得到,有哪些途径可以帮助我实现在关系中的愿望。这是个人层面的。
其次在互动层面,我们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明白一个真相:我们的需求有很多很多种,并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关系中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
所以关系是分层次的,我们跟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关系,从朋友,闺蜜,知己,恋人,丈夫到同事,长辈,父母,孩子等等,不同层次的关系满足不同的需要。
亲密关系的安放其实是对我们自身欲望和需求的安放,我们如何了解自己的需求,如何对待自己的需求。才是最关键的。
在重复原有心理情结和改变自我应对模式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叫做觉察。觉察也是被误解最深的能力,好像没什么用,大家都在说。觉察并不是大家幻想期待中的特效药,而是一种日积月累的调理,需要的是不断地持续地坚持下去。
我们能否「觉察」到自己的关系和情绪模式是什么,跟什么有关,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在情绪上来马上要付诸行动之前能否踩一个刹车,让自己从习惯性的不假思索的反应中停一下,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改变旧有模式的关键,也是自我认知的不断升级和刷新。
甚至哪怕我们做不到改变行为,只是能觉察到自己在做什么,即便觉察了之后还是情绪爆发,也会不一样,积少成多,对自己的觉察一旦开始,它最终一定会导向一个出口。
2.负能力
负能力,其实就是忍受挫折的能力。就是忍受负面情绪的能力。
成长从来都是被失望和创痛推动着,你能够忍耐一下,不去轻易地在别人身上发泄,慢慢地,它就会变成经验。变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支持,这就是自我支持能力。凡事觉察一点点,忍耐一下下,然后慢慢持续下去,变成习惯,时间自然会给你报答。
它意味着这种三元关系内化于你的内心,形成一个内部客体关系的完整场域。
在这个内部三元关系内,有父亲,母亲和孩子,以及客体之间不同的关系,三个人,却变换了无数种关系:只是在二元关系内拓展了一个点,二加一,却泉涌出令人惊叹的人类关系的无穷组合,如同在一个封闭的地下室打开一扇天窗,于是地表上的草原,大地,清风,鸟鸣,山谷,阳光和海洋,突然呈现在面前。
当一个女人走出自我的禁锢,心怀星辰大海,不断深耕,这种三元的基本结构会使她不断地深化视角,在万物中发现更多叠加的,更扩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