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疾病,其特点为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性或局限性病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痛经,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挠,很是折磨人。
通常较为典型的子宫腺肌病不难诊断,但临床工作中总也有那么些不太典型的病例,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患者,有些参考意义,记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患者女性,48岁,近半年来突然出现经期延长至10~15天,经量是平常2倍,痛经加重,不能忍受。
既往体健,月经规律,15岁初潮,月经周期30天,经期7天,经量正常,轻度痛经,G2P1,人工流产1次(具体不详)。
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如孕3月大小,质硬,活动可,压痛明显。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阴道超声:子宫大小 9.1cm×9.1cm×8.0cm,宫体形态规则,内膜单层厚0.5cm,子宫肌壁回声均匀,宫腔内可见一低回声区,大小5.0cm×4.1cm,壁厚薄不均,突向宫腔,其内可见多个无回声,边界清楚,考虑子宫肌瘤,变性可能。
宫腔镜检查:发现宫腔深7cm,宫腔形态大致正常,宫腔右侧壁可见一大小约5cm×4cm肿物,表面光滑,初步诊断为子宫肌瘤。
因患者痛经难以忍受,要求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故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腹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
术中见子宫体饱满呈前位,大小9cm×9cm×8cm,形态规则,无粘连,双侧附件及盆腔未见异常。
术后剖视标本,见子宫腔完整内膜光滑,子宫右侧壁肌层内可见大小5.5cm×4.5cm囊腔,内含棕褐色液体,吸净囊液后见囊腔内有子宫内膜样组织。
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囊性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恢复好,已出院,嘱其一月后门诊复查。
可能很多人对于这个疾病很陌生~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囊性子宫腺肌病:
是指在弥漫性子宫腺肌病或腺肌瘤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病灶内含有直径≥1cm的囊性结构,各年龄段的患者均可发生囊性子宫腺肌病。
1990年Parulekar 报道了第1例囊性子宫腺肌病,1996年Tamura等报道了第1例青少年囊性子宫腺肌病,至今相关文献报道约90余例,大多是散发病例和个案报道,尚无大规模研究数据。病因:囊性子宫腺肌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成年患者多有不同的生育史或子宫操作史。
临床表现:囊性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包括子宫肌瘤、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生殖道梗阻等,该病例的患者就被误诊为子宫肌瘤了。那么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进行鉴别诊断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影像学检查很重要。辅助检查:(1)B超:提示子宫肌层或邻近位置有一低回声或无回声占位;
(2) 核磁共振(MRI):有与子宫肌层邻近的囊腔,在T1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T2加权像为中高信号,其边缘为低信号,有时甚至可见病灶内有气液平面;
(3)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HSG):显示宫腔与双侧输卵管形态正常。此种方法无性生活的女性不能用,应用受限。
这几种影像学检查中,MRI不仅能反映肿块的特征,信号明确肿块的位置、大小,还可以同时鉴别复杂子宫畸形,结合临床症状,参考超声结果,更有利于诊断。治疗方式:囊性子宫腺肌病的治疗原则是彻底切除病灶,促进生育、预防复发。治疗方式可根据发病年龄、生育要求、病灶位置大小以及症状等加以选择,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与子宫腺肌病的药物治疗相同,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米非司酮、口服短效避孕药、GnRH-a等,但作用有限,只能暂时控制或部分缓解症状,停药后易复发。
手术治疗:根据病灶位置(浆膜下、肌壁间、粘膜下)可选择不同的手术途径如经腹、腹腔镜、宫腔镜等。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子宫病损切除术与子宫全切术。除了上述治疗方法,也有报道采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或乙醇注射硬化病灶后症状明显改善的病例。但是,射频消融及酒精的安全有效剂量尚未明确,且这种方法缺乏病理诊断,不能排除恶变可能,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谨慎使用。预后:囊性子宫腺肌瘤因病灶仅局限于子宫局部,预后比典型的子宫腺肌症好,有学者认为术后使用2~3个周期的GnRH-a可以有效预防复发,但缺乏循证依据,目前尚未对术后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达成共识,术后药物治疗不是必须的。
囊性子宫腺肌病是子宫腺肌病的罕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育计划,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环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此提高警惕,不能仅等待观察和依赖于某一项辅助检查结果,以免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 TroianoRN,FlynnSD,McCarthyS.Cysticadenomyosisoftheuterus:MRI.JMagnResonImaging1998;8:1198.
2. ParulekarSV.Cysticdegenerationinanadenomyoma(acasereport).JPostgradMed,1990,36:46-47.
3.Tamura,Mitsutoshi,etal.Juvenileadenomyoticcystofthecorpusuteriwithdysmenorrhea.TohokuJExpMed,1996,178:339-344.
4.SilviaVannuccini,etal.Pathogenesisofadenomyosis:anupdateonmolecularmechanisms.ReproductiveBioMedicineOnline,2017,35(5):592-601.
5.TianT,ZhangGF,ZhangH,etal.Intravoxelincoherentmotiondiffusion-weightedimagingindifferentiatinguterinefibroidfromfocaladenomyosis:initialresults.Springerplus,2016,4:5-9.
6.TakeuchiH,etal.Diagnosislaparoscopicmanagenment,andhistopathologicfindingsofjuvenilecysticadenomyoma:areviewofninecases.FertilSteril,2010,94:862-868.
7.汪沙,段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和分型.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4(11):7-9.
8. 刘玉洁,邱士军.子宫腺肌病影像学诊.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2017,2(33):137-140.
9. KriplaniA,etal.Laparoscopicmanagenmentofjuvenilecysticadenomyoma:fourcases.JMinimInvasiveGynecol,2011,18:343-348.
10.侯庆香,丁晓萍等.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子宫腺肌瘤878例临床分析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31(8):763-765.
11.CucinellaG,BilloneV,etal.Adenomyoticcystina25-year-oldwoman:casereport.JMinimInvasiveGynecol,2013,20(6):894-898.
12.JainN,GoelS.Cysticadenomyomasimulatesuterinemalformation:adiagnosticdilemma:casereportoftwounusualcases.JHumReprodSci,2012,5(3):285-288.